长护险试点九年为何“试而不定”?

新闻要闻 2025-09-15 01:54:45 9

  自2016年6月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试点以来,试而不定已历时九年。长护这项旨在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保障的险试安常履顺网社会保险制度,于2020年扩大试点城市范围,点年至今已经扩展到全国49个城市。为何数据显示,试而不定目前,长护已有超过1.8亿人参保,险试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机构护理、点年居家上门护理、为何亲属照护等不同形式的试而不定长期护理服务。

  尽管成效显著,长护但长护险在试点九年后仍未能实现全国推广,险试是点年资金筹措困难还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是地区差异难以协调还是社会认知尚未统一?《金融时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试点九年 切实减轻失能人员家庭负担

  长护险的为何设立初衷是为了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人口老龄化、安常履顺网高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失能老人数量也快速增加。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8年多。

  人口老龄化叠加少子化,导致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难以为继,而市场化的护理服务价格高昂,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长护险的推出,正是为了减轻家庭的长期护理负担。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基金支出超800亿元。可以说,长护险在减轻家庭负担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大问题 导致长护险“试而不定”

  试点成效显著,群众需求旺盛,长护险为何“试而不定”?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护险“试而不定”的原因可能有四点。一是各地试点制度不一致,增加了统一的难度与成本。制度不一致主要表现为覆盖范围不一致、筹资模式不一致和管理机制不一致。

  “由于试点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未有明确规定,试点地区制度设计的差异性较大,政策‘碎片化’现象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长护险试点城市的模式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以筹资模式为例,现在就形成了医保基金划出(主要代表单位缴费)、财政补助(为居民缴费进行配比或代表单位缴费)、个人账户划出(代表个人缴费)、居民个人缴费四个主要筹资渠道。

  “二是没有真正建立独立的筹资模式与筹资标准,目前仍然过度依赖医保基金‘输血’,不可持续。”李文中表示。

  长护险面临的痛点之一是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表示,当前,长护险的筹资机制主要依赖医保拨款或政府补贴,个人和企业缴费比例过低。在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的筹资构成中,医保基金平均承担70%、财政补贴20%、个人缴费仅占10%。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长护险保障内容进一步扩大,例如将中度、轻度失能纳入保障,长护险基金支付压力加剧。”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分析道。

  “三是护理服务供给短缺,且城乡失衡。”李文中认为,当前,试点城市护理服务人员缺口巨大,有保险无服务,将会使长护险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农村,护理服务更是接近空白,这也是建立统一制度的最大阻碍之一。

  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中国太保寿险联合发布的《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模式与体系机制比较研究白皮书》显示,按照每3名失能人员配备1名护理人员计算,我国目前需要护理人员超过1000万人。而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的护理人员仅有30余万人。

  另外,护理人员普遍面临“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的困境。北京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加上长护险补贴,护理员的月薪多在4000元至6000元,留不住人。”

  “四是失能评估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不统一,也影响了统一制度的建立。”李文中表示。

  从试点情况来看,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受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组建的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或评定委员会,一般由资格评定委员会、失能评定委员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二是由地方医保局牵头,需要定期接受审查,允许社会机构参与的第三方评定委员会,一般是第三方机构和政府失能评定委员会、失能评估人员库工作人员和政府培训人员共同开展;三是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失能评估工作,但需要定期接受审查,一般由商业保险机构或定点服务机构进行失能评估工作。

  略显混乱的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叠加大部分试点地区规定长护险享受待遇期限为1年至2年,导致难以对失能人员的失能等级变动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容易形成道德风险,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据记者了解,部分试点城市目前已经出现了“虚假打卡”“挂空单”等欺诈骗保行为,不仅增加了长护险基金的安全风险,而且影响了长护险制度的公信力。

  政策吹风 全国铺开提上日程

  尽管仍有诸多问题待解,但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出长护险制度在全国统一落地的信号。

  2024年12月14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提出,总体谋划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和建设方案。加快建立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支持商保机构开发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涉及长护险经办规程、定点管理、职业技能认定等多个方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长护险连续第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比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描述,2024年首次去掉了“试点”二字,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的措辞调整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预示着长护险制度在全国落地正在加速。

  长护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备受期待。

  郑秉文提出,目前,长期护理服务难以充分满足护理需求,建议尽快结束长护险试点,适时将兜底性、普惠性、可持续的长护险制度推向全国。

  朱铭来认为,长护险试点以来,试点城市制度框架建设和政策体系搭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未来,长护险必将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接下来,长护险如何结束“试而不定”?多位专家认为,筹资问题最为关键。

  周燕芳建议,建立长护险独立筹资渠道,可参考日本“40岁强制参保”机制,让个人、企业以及财政三方按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进行筹资,探索建立个人长护险账户,允许医保个人账户资金适度划转,探索家庭共济使用机制等。

  李文中也建议,建立多方共担的筹资主渠道。针对城镇职工,建立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针对城乡居民,实行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的筹资方式。

  另外,李文中还提到,统一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并保持适当弹性。比如,确定统一的参保对象、筹资模式和基础筹资标准、失能评价和服务质量标准、分层待遇标准等,允许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对筹资标准进行调整;同时,加快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壮大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总的来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长护险在全国推广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医保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以建立独立险种、制度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契合我国国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预见,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出台指日可待。(记者 王笑)


(责任编辑:马欣)


本文地址:http://nanping.hyjuy.com/html/19b77999201.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美方称将与台达成“关税协议” 岛内忧被予取予求

瑞幸咖啡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 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8.1%

畜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丨新疆阿克苏:民族乐器“弹”出村民的好日子

2025服贸会丨LABUBU?星星人?顶流IP一网打尽!

友情链接